参加过各类会议,总部的、项目部的,民营企业的、国有企业的,小公司的、大公司的,林林总总,笔者发现,很多与会者对于公司开会往往感觉厌倦甚至麻木。一遇到会议,就想躲避或者低头看手机。仔细分析一下,不仅仅是参会者个人的问题,而已整个会议系统或开会的机制出现了问题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:
1、会议没有议题或者议题过大。比如例会,多数是想到什么说什么,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。没有一个具体的议题。一般来说,会议分为专题会议、动员(宣贯)会、表彰会、年度总结会、学习交流会等类型。对于企业发展问题较多的企业来说,专题会议应该是占多数。另外,会议主持人没有紧紧抓住会议的重心,任凭与会者抛开主题,越扯越越。
2、会前没有充分的准备,尤其是没有数据支持。多数是泛泛而谈,要么就一言不发,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,谈不上什么专业的观点。所以会议往往没有深度的。没有深度很容易导致决策者拍脑袋,做出不科学的决议。
3、与会者互相吹捧,说些客套话或恭维的话。这样的会议确实蛮开心,与会者也没什么压力。但是会后再仔细想想,本次会议解决了什么吗?好像没有。达成一致了吗?好像也没有。最后就成了一个茶话会、座谈会。
4、没有书面总结。会议结束往往是人走茶凉,说说拉倒,提个建议而已。会议没有形成书面决议,散会后往往不了了之。会议纪要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,在很多时候可以作为纠纷的依据。
5、没有持续跟踪或者责任没有落实到位。比如,某某两位领导或者某某两个部门你们一起做吧。“一起做”往往就是两个和尚挑水喝,三个和尚没水喝。所以一定要明确主责部门和配合部门。具体配合什么内容要清楚,不然的话,配合的人会理解为在一旁看笑话。
6、会后再说或会后再研究,成了口头禅。意思很明显,八成没戏,不了了之。因为会后往往是各执一词,互不认账,对于会议上面的承诺全盘否认,讲出一百个理由来。最后只能在下次会议上重提往事。
7、会议上面提出的要求脱离实际了,而与会者迫于面子,不方便解释或者辩驳。比如把标准定一下,把战略搞一下,把流程梳理下,把企业文化加强一下,把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一下,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,对于一些基础管理薄弱的或者对管理毫无概念的公司来说,不亚于造一艘“航母”。所以不能把“吃豆腐”和“造航母”当一回事。
8、关键人物没参加,参加会议的人不能拍板。这既是普遍问题也是共性问题。可能是关键人物没空参加,也可能是故意不参加,总之,没有关键人物参加的会议,是不圆满的会议。通过传话带回去的会议精神往往打了折扣或者拒绝落实。
基于以上种种情况,笔者提出改进会议的以下建议:
1、事先确定会议议题,议题越小越好。这个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。比如“公司的内部管理问题”不如“公司的人才梯队建设问题”更容易抓住点。
2、会前充分准备,收集相关数据和材料。做到充分调研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泛泛而谈的会议,既解决不了问题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。
3、主持人时刻提醒与会者紧扣主题。对于超时的发言要敢于提醒和制止。与会者可以糊涂,但是会议主持人不能糊涂。要能把偏离轨道的会议拉回到正确轨道上来。
4、会中充分讨论。听取正反两面的观点。尤其是决策者要能分辨出专业观点或干扰观点的所在。因为很多观点是放烟雾弹,不知情的人容易受到误导。
5、会议记录和会后持续跟踪。安排专门的会议记录人,可以借住录音设备、视频设备等,会后整理出来。相关责任人根据会议精神跟踪落实。
6、会后问问,本次解决什么问题了?或者达成共识了么?可以每次会议后简单做个评价。
7、最后,最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会议管理制度,明确什么类型的会议该如何策划、如何实施,进而逐步规范会议习惯。
最后,别小看日常会议,会议的效率基本上体现了一个企业或组织的管理水平。很多公司员工也好,领导也好,总是在抱怨内部管理不好,不妨试着从规范日常工作会议开始。